绍圣二年的秋风,裹挟着江水的腥咸掠过赤鼻矶嶙峋的石壁。
潘大临立在江畔,看大江东去,浪涛拍打着赭红色的崖壁,飞溅的水花里仿佛还回荡着金戈铁马的铿锵。
这里曾是他追随苏轼游览之处,那时东坡先生 “大江东去” 的豪迈吟诵,似还在耳边激荡,而今却只剩他孤身一人,凝望这片承载着千年风云的古战场。
他记得,苏轼在此凭吊周瑜,慨叹英雄如梦;此刻的自己,看着眼前的壮阔江景,胸中万千思绪翻涌。
作为一介隐居士人,他未曾踏入仕途,却在这赤壁故地,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。
那些三国时的金戈铁马、豪杰相争,与眼前的滔滔江水交织,往事与现实在此刻重叠,无尽感慨化为下面这首《江间作》。
图片
《江间作》
潘大临〔宋代〕
西山通虎穴,赤壁隐龙宫。
形胜三分国,波流万世功。
沙明拳宿鹭,天阔退飞鸿。
最羡渔竿客,归船雨打篷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西山崇山峻岭,连绵不绝,似与虎穴相连,赤壁下临深渊,那直插云霄的巨石,似乎是龙宫的天然屏障。
赤壁地形险要,是三国鼎立时魏、蜀、吴争夺的战略要地;江水奔流,象征历代英雄建功立业的壮志与沧桑。
俯视沙滩,一片明亮,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;仰望天空,天空如此辽阔,一支高飞的鸿雁似乎步步后退。
最羡慕那些手持钓竿的隐士;归舟在雨中飘摇,篷顶被雨点击打。
潘大临,字邠老,宋代江西派诗人,善诗文,又工书,从苏轼、黄庭坚、张耒游,雅所推重。为人风度恬适,殊有尘外之韵。
潘大临的这首五律描写细腻,境界开阔,颈联更是妙手偶得,令人印象深刻。
全诗语言凝练,意境开阔,既有对历史的沉思,又有对自然的热爱,最终归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体现了宋代文人“以诗言志”的典型特征。
图片
首联以“虎穴”“龙宫”的奇幻意象开篇,既点明赤壁地势的险要,又暗含对三国英雄的追忆,为全诗奠定雄浑基调。
颔联由眼前景联想到三国历史,感叹江水永恒而英雄功业终将消逝,体现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沉思,暗含“逝者如斯”的哲思。
颈联笔锋一转,以明净的沙滩、静谧的鹭鸟和远去的飞鸿,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画面,与前两联的雄浑形成对比,暗含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。
“拳”字形象的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。用“退”字别致、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的状态。
尾联直抒胸臆,诗人以“渔竿客”自比,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渴望。归船雨打篷的意象,既增添了画面的悠远感,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脱。
此诗在结构上回环照应,由山水的险峻想到古代在此发生的战斗,由怀古而产生岁月易逝的感慨,因此转而注目宿鹭飞鸿,羡慕渔翁归棹,在平淡中蕴涵有很深的思想,使诗风沉郁深邃,是学杜甫的典型作品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